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

发布时间:2024-05-14 点击:97
损害赔偿是一种常见的赔偿方式,对于损害赔偿中,我们常见的手段就是道歉或者金钱赔偿。尤其是金钱赔偿,已经成为主要的赔偿方式。那么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下面一起来看看吧,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一、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
自然人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时,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赔偿,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外,可以根据受害人一方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部分地区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限制额度都有相关规定。
二、在什么情形下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一、侵害人格权的精神损害赔偿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人格权是法律赋予权利人以人格利益为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人格所必须享有且与其主体人格不可分离的权利。
《最高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的解释规定,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2、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
3、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
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因侵权行为而永久性灭失或者毁损,物品所有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二、侵害身份权的精神损害赔偿
身份权是民事主体基于拥有某种特定身份而享有的民事权利。它不是民事主体所固有的一种权利,而是由民事主体通过某种行为或者事实而获得了身份才具有的权利。
三、侵害财产权的精神损害赔偿
一般情况下,精神损害赔偿是针对人格权和身份权受到侵害而言,但由于某些特定的物品在被人们持有时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这样使其具有了人格化的特殊意义。
而由于侵权方的行为导致该物件的永远灭失或损毁,必将给受害人的心理和精神带来了较大的程度的伤害,而如果单纯的财产本身的价值并不足以弥补受害人精神上所受到的打击和痛苦,因此进行精神损害赔偿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侵害婚姻关系的精神损害赔偿
婚姻关系与每个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也会影响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如果不能处理好就容易引发社会问题,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1、重婚的;
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3、实施家庭暴力的;
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此时无过错的一方提出财产上的赔偿或者精神上的赔偿,法庭从法律的功能和目的角度来讲应该予以支持。在婚姻关系中如果一方有上述行为,给婚姻的另一方造成的精神上的伤害是无法抚平的,法律规定这样的精神损害的赔偿,正是基于一种对于配偶权的保护。
五、侵害死者的精神损害赔偿
我国在《精神损失赔偿解释》中规定,“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因下列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的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1、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或者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
2、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隐私,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隐私;
3、非法利用、损害遗体、遗骨,或者违以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遗体、遗骨。”
六、违约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赔偿
因为合同期待的利益不能发生而给受害人较大的精神痛苦,所以因违约行为而进行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践中,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
三、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离婚过错赔偿的构成要件有4个:
1、夫妻一方有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行为之一;
2、离婚是由于夫妻一方实施上述行为造成的;
3、一方给另一方造成了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
4、行为人有重大过错。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二条的规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解答的有关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的问题。精神赔偿能否成功并不是受害人说的算的,这种赔偿方式需要对精神进行鉴定以及合理判断。如果您对精神损害有任何疑问,欢迎咨询律师。


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的要件?
关于申请发明专利的步骤需要哪些
实际施工人维权的方式有哪些
借条纠纷的诉讼时效现在是3年吗,发生纠纷怎么办
拐骗儿童罪既遂量刑具体细分成哪些标准?
倒卖畜牧私盐什么罪
农民工工伤保险怎么计算
保证金如何退还流程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