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劳动力的日趋短缺,通过科技创新满足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科学技术更迭速度加快。基于市场的很多研发很难有较深的底蕴,而具有研发底蕴的很多高校院所的成果由于缺少市场对接待嫁闺中,这时,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到生产和实际过程越来越迫切,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基于成果转化的硬科技投资也日渐风生水起。
那么,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深入专利对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产业化、以及持续成果转化的管控措施等方面对经济学耦合性促进作用研究,就成为重中之重,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对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的必要性和充分性进行简单描述。
关键词:专利;经济学;成果转化;产业化;耦合
一、科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相耦合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就是说,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与此同时,与一般的商品成果进行对比,科技创新成果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特点显著,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比较艰难且复杂的过程。通常来说,一般的商品成果的“硬性”特点显著,经过转让或进入市场后,可以在生产中实现直接应用,并转化为生产力,而科技创新成果具有“非标性”和“不确定性”特点【1】,必须要结合于智力、技术、决策、管理、知识产权、投资、转移转化、产业化,以此来实现向生产领域的产业化进入,而且其创新带来的生产力功能和效果具有较强的弹性,评估的难度较高,也没有既有的标准和规范,所以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此影响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必需要综合多方面的资源进行“耦合式”促进。
耦合,来自现代物理学的概念,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体系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从而实现整合的过程。
成果转化与经济性的“耦合”,主要是通过在经济领域中的延伸,尝试着将成果与决策管理的最佳结合方式挖掘出来进行落地,并最终转化为优秀生产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技成果转化,主要依托的是以科技中介和风险投资机构为代表的科技服务组织,用以联结和辅助成果转化活动的各主体,促进形成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转化。
但是笔者认为,只要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就是科技成果转化。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所谓的五环闭环,就是把技术、专利、产业、资本、规模的顺序五环闭环模式。
“啊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多的一环就是产业规模化。
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需要成熟机制耦合
从事科技工作的人,都知道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有着令国人骄傲的“四大发明”,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统计,在公元1001年至1500年宋元明时期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国占有58%。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往往是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以前更是如此。但中国的航海业、军工业、印刷业、传媒业等现代工业却没有成长起来。
李约瑟把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为知识产权制度缺失。
其实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五千年来的中国科技界缺少系统性、体系化的成果转化机制和体制。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形成的各种科技创新元素,通过各类科技孵化器孵化出各类科技成果,再以成果转化形成各行各业的产业商品,形成一个交相融合的创新生态,从而构建全生命周期、全行业领域、全业务形态的高效多元的创新生态圈,最终达到用科技带动产业,用产业带动经济。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耦合机制,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要科技创新基础目标定位与市场主体定位入手,结合创新主体的量级定位,制定培育计划、培育方式、培育周期等相关政策;
二是合理指导市场中的创新主体管理机构的耦合机制,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产业化与经济学效能结合,构建更扁平化的市场耦合机制;
三是加大耦合机制调控的力度,政府对科研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培训市场主体及培育过程的支持力度和方向把控,让科技成果向现实为生产力转化更加科学和市场。
三、构建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发展的耦合机制的措施
实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经济学耦合机制的顺利构建,需要国家及社会各界科研机构、专业顾问机构、各类研产生产单位开展各类耦合共同发力转化的动力和有效措施。
首先我们以一个20世纪初最著名的成果转化的例子来进行说明技术、专利、成果转化、产业和资本的关系。那就是著名的直流交流电之争,有一部好莱坞电影《电力之战》还专门对此过程做了演绎。
19世纪末,爱迪生成功发明电灯之后(准确地说是改良),下一步面临的就是如何把电灯推向市场。爱迪生选择了直流配电系统,他认为直流电才是最合适的供电系统。曾为爱迪生工作的特斯拉也有自己想法。他发明了更适合长距离输送的交流电和交流发电机,只需要在城市中心建立一个交流发电站,然后在各小区装上变压器就可以保证电压稳定,不需要满城市建直流发电站。
这时候,摆在爱迪生面前的抉择,无非是——
如果选用直流电,则会因为追求商业利益而最终沦为【俗人】;如果选用交流电,则会因为引领必将到来的技术革命而成为【伟人】?
最终,独断又自私的【爱迪生】选择了【直流电】!
电力之战,就此开启!
总结而言,分为六个回合。
第一回合:已经建了许多变电站的爱迪生不可能看着特斯拉的交流电替代自己,爱迪生为此发明了电刑。
第二回合:爱迪生的支持者是JP摩根,摩根家族是当时金融业的巨头,控制着全国当时约40%的工业总值。摩根动用金融手段轻松打败了特斯拉的支持者西屋公司的威斯汀豪斯。但是这是,特斯拉对豪斯实施了免费专利许可。
第三回合:在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西屋电气公司中标博览会照明权,特斯拉的大型交流发电机支撑起了整个会场的电力供应,到场的人群惊奇地看到了13万盏白炽灯一齐点亮的壮观景象。国际尼亚加拉瀑布委员会主任罗德·开尔文也在人群之中。苦苦找寻送出尼亚加拉大瀑布能量方法的他,会后立即与西屋电气公司达成合作意向——让交流电系统担此重任。
第四回合:1896年11月16日,尼亚加拉水电站投入运转,大瀑布推动电站水轮机组,带动大功率交流发电机,产生的电流通过变电设备,升压至22千伏输送到77千米外的城市,水电站运行成功了!几年后,尼亚加拉大瀑布十多座大大小小的发电站相继建成,满足美国纽约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电力需求,而直流电的推崇者爱迪生几乎无生意可做,这场超级“电流大战”结束了。
第五回合:交流电诉讼之争。有商业远见的摩根,不但对直流电进行技术垄断,还布局交流电专利。摩根对豪斯发起交流电的专利诉讼。
豪斯问:为什么花费数百万美元打一场专利官司?
摩根答:因为你打不起官司!
第六回合:通用所有权之争,爱迪生毕竟不是资本家的对手,退出通用控制权,专注于搞发明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激烈而伟大的电力之战中,最大的赢家是人类社会!
四、结束语
基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经济产业链条显示出了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为产业链条、市场主体的参与程度及转化产业化耦合的内发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强大创新,只有发展才能满足发展,坚持创新发展,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知识财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爱迪生创立的通用电气GE是重视系统创新的典范,爱迪生在设立GE时就制定了系统创新的准则,也就是的“良性循环”准则:
(1)专注于真正的问题,并系统性地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发明和创新,解决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所面临的问题。
(2)将发明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使GE在专利和产品方面具备竞争的壁垒和优势。
(3)控制价值链中的关键因素,即控制研发、专利、产品和服务,逐步建立起一套系统创新的方法。
(4)根据需求或创造需求,建立网络,然后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发使用产品,利用这一策略而迫使网络提供者不断建立更强、更大、更复杂的电气系统,而GE将会为提供这些系统。
在此基础上,同时结合我的一些实践,主要是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落地、产业布局、产业协同、产业投资的一些角度出发,我提出了“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三链联动的“五力模式”,为什么有这个思考呢?
(1)过去40年,中国靠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的超越,未来30年,在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情形下,我们还有没有机会?我们要靠科技创新红利,就是工程师红利,这其中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产业投资显得尤其重要。
(2)让成果和专利在资本市场上实现产融结合的商业、金融价值属性,通过带动社会资本进入,放大产业链之间的效应达到金融属性的最大化。
(3)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三链联动,打造“从IP到IPO”的“又高又良”的硬核体系,打造创新引领奋力、专利布局给力、产业转化给力、规模集聚发力、资本赋能助力的“五力模式”。
在此过程中,也积极促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些案例,有自主实施、合作实施、许可授权、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控股等等。
参考文献:
[1]吴清俊,刘禹.长江中下游住宅外保温方案选择研究——基于建设-能源成本耦合机制[J].工程管理学报,2020.v.34;No.173(04):67-72.
[2]王思, 孟飞.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启示——基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理解[J].改革与战略,2020.v.36;No.317(01):21-27.
coc认证是什么认证,如何查询COC证书真实性ce欧盟认可哪家机构中国质量认证品牌评定中心,ISO9001认证机构有哪些韩国商标注册的流程有哪些?节水产品认证证书企业哪些工作非流程管理不可?如何申请入深户滨州iso9001认证体系,滨州iso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