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常申请专利行为的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5-06-21 点击:12
01、专利申请制度的根源性因素
自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首次颁布,专利肩负着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伴随着我国专利事业的快速发展,非正常专利申请成为专利数量剧增的产物。
专利权是一种私有权利且具有排他性,我国的专利法与世界多数国家一样都是采用先申请原则,先后不同的申请人提交相同的专利,即使早于其他人研发创造,但专利权的授予仅参照谁最先提出申请并审查通过。因此,申请主体为了抢占市场,往往在技术不成熟或者研发未完成时就提出专利申请,甚至还有些处于构思阶段就提出专利申请;有些申请主体特别是大型企业,为了能够把控市场的主导地位,就同一技术提出一系列专利申请,抢占市场,以形成防御性屏蔽导致后续的企业无法规避,无法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02、专利审查模式存在局限性
目前发明专利的实质审查主要集中在地方审查协作中心,但因审查任务较重,同时需要兼顾提质增效的要求,难以做到与申请人充分沟通、与申请主体紧密结合。因此,无法对案件是否编撰进行准确的评估,导致“漏网之鱼”被授权的情况出现。
专利审查程序中通常采用书面证据,受条件限制,无法通过实验对专利申请陈述的技术效果进行验证。除非有明确反证,在证据充分的情况下,审查员通常只能相信其技术效果,对于“实验数据或者技术效果明显编造”的主观恶意,较难评判。根据统计,在非正常专利申请类型中,“单位或个人提交的非正常专利申请存在技术方案以复杂结构实现简单功能、采用常规或简单特征进行组合或堆叠等明显不符合技术改进常理的行为”的专利申请数量最多,达到37%。
03、政策引导的负面效应
政策引导是把“双刃剑”,我国的专利制度起步晚且初期发展缓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专利为何物都不被大众所知,鼓励申请专利的各类政策起到很好地推动专利发展的作用。但是政府部门持续对专利数量进行考核、对专利授权进行奖励,并且职称评定、竞聘等均与专利数量挂钩,虽然产生了普及专利知识、评估研发能力的有益效果,但在各类考核的压力下,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划拨巨额资金对专利进行奖励,导致申请主体仅注重专利的数量,而忽略其专利转化运用,从而产生根本无任何市场应用价值的专利,促成了大量非正常申请专利的行为。在该类政策规定的引导下,不少研发实力不足甚至不具备研发实力的企业为迎合政策要求,把申请专利作为一种创收手段,甚至是主要利润来源,在利益驱动下产生了大量的非正常专利申请。
04、忽视知识产权的资产属性
中国从2011年起即已成为专利申请第一大国,但公众对知识产权的关注重点仅为其证明属性——证明研发能力和研发成果的重要载体之一,而忽略知识产权的资产属性。知识产权的资产属性虽有资产的共性,但其独有的特性更为突出,包括:资产直接带来的收益效果不明显、资产的流动性差、虽为私有资产但是容易被他人所用等。知识产权独有的资产特性使得其经济价值不稳定,2021年我国发明专利许可率为10.4%,发明专利转让率为7.4%,企业通过转让获得的发明专利中,转让费用不足5万元的所占比例超过八成,其产业化率仅为16.8%,呈现出转让金额低、产业化率低的“双低”特征。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需要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让知识产权的资产属性得到公众的普遍重视,才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资产属性,让知识产权真正为企事业单位的研发和发展保驾护航。
05、公众盲目追求非法利益
为获得专利的各类政策补助,滋生了各类非正常申请专利行为,甚至形成了非法产业链:无研发投入、无研发人员、无生产经营的“三无”空壳公司申请专利;“黑代理”专门编撰专利案件,甚至放出包授权的宣传语吸引顾客;为职称评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购买专利;冒用他人信息申请专利、异常大量申请等。公众对非法利益的盲目追求已完全违背专利制度的初衷,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影响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上内容选自《中国发明与专利》2023年第01期 第54-62页:《非正常申请专利行为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单位: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做人做事做领导的“九大关系”,太经典了!
ISO14001环境因素识别审核的技巧与常见问题探讨
女方提出离婚有财产分割吗
环保调查问卷
在我国侵权行为赔偿在当事人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哪里可以查阅?在哪里可以查询iso9001?
共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中国315诚信品牌